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正和岛标准微博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本文十大重点:
1. 中央财经委员会发挥制定经济工作重大方针作用。会议既研究事关根本和长远的重大问题,也直面当下、回应关切。经常在前进的关键节点上,提出重要主张,作出及时部署;
2. 此次会议研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问题;
3. 对于市场主体而言,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重点为破除“内卷式”竞争及推动内外贸一体化;
4. “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为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六大工作方针之首,凸显其重要性;
5. 此次推动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涉及行业范围将更加广泛,既有传统行业,也有新兴行业,如锂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
6. 推动落后低效产能退出的工作抓手为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标准引领、推进整合重组,推动落后低效产能退出,市场主体需重点关注强化标准引领,两新工作(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所制修订的294项国家标准是重中之重;
7. 破除“内卷式”恶性竞争除规范企业行为外,也需规范政府行为,重点为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及规范地方招商引资;
8. 对外贸型企业而言,出口转内销并非短期一时一刻的“避风港”,而是布局国内大市场、培育自主品牌的关键机遇;
9.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将进一步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10. 海洋经济重点产业方向为海上风电,现代化远洋捕捞,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海运业。
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7月1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问题。
2023年5月5日,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新一届中央财经委员会要继续发挥好制定经济工作重大方针的作用”。据以往经验,历次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有以下特点:
1、既研究事关根本和长远的重大问题,也直面当下、回应关切,体现了远近结合、标本兼治。
2、经常在前进的关键节点上,提出重要主张,作出及时部署。
3、既作战略谋划,也推动协同落实。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通稿此前共披露三次,研究内容分别是:
1、2023年5月5日,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研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问题,研究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问题。
2、2023年7月20日,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研究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等问题。
3、2024年2月23日,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研究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问题,研究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问题。
此次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隔一年四个月再次披露会议通稿,对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01
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破除“内卷式”竞争,推动内外贸一体化
在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部分,会议明确了“五统一、一开放”的基本要求,即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并制定了以下六大工作方针:
1、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2、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加强对中标结果的公平性审查;
3、规范地方招商引资,加强招商引资信息披露;
4、着力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畅通出口转内销路径,培育一批内外贸优质企业;
5、持续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健全有利于市场统一的财税体制、统计核算制度和信用体系;
6、引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完善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首先,六大工作方针中的前三项皆是针对破除“内卷式”恶性竞争提出,因其是做强国内大循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内卷式”恶性竞争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危害可简单总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对企业部门而言,资源、要素无效投入,利润大幅下降,抑制创新活力。第二,对居民部门而言,因企业利润大幅下降,则居民工资水平降低,从而抑制消费。此外“内卷式”竞争一大特征为价格战,居民消费一大特征则是买涨不买跌,最终形成“居民消费下降—企业更剧烈的价格战—居民消费再度下降”的恶性循环。第三,对地方政府部门而言,“内卷式”恶性竞争会使得政府税收锐减,抑制政府投资。
六大工作方针中“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排序第一,凸显其重要性。
自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工作以来,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已在不断加力。
2025年2月,《求是》杂志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文章《经济工作必须统筹好几对重要关系》中指出,“要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动态平衡,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进有退、有保有压,增强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平衡性”。
笔者认为,2015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隔十年后将再次全面开启,一大重点则为产业端的有进有退、有保有压。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表示,“我们将分行业出台具体方案,推动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扩大中高端产能供给,让供给侧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笔者认为,区别于2015年针对钢铁、煤炭、水泥等重点行业,此次去产能(推动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涉及行业范围将更加广泛,既有传统行业,也有新兴行业,如锂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
2025年2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坚持从供需两侧发力,标本兼治化解重点产业结构性矛盾等问题,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和提质升级。要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标准引领、推进整合重组,推动落后低效产能退出,增加高端产能供给”。
2025年5月20日,国家发改委召开5月份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李超表示,“优化产业布局,遏制落后产能扩张。发挥好质量、标准支撑作用,以市场化方式促进兼并重组,加快淘汰炼油、钢铁等行业的落后和低效产能,科学论证煤化工、氧化铝等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加强行业自律,引导新能源汽车、光伏企业注重技术研发”。
笔者认为,此次推动落后低效产能退出的工作抓手则为2月10日国常会所提出的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标准引领、推进整合重组。其中,优化产业布局是针对地方政府部门,推进整合重组是重点针对央国企,而强化标准引领则是重点针对民营企业。
对市场主体而言,去产能并不可怕,长期“内卷式”恶性竞争,劣币驱逐良币才可怕。数据显示,2015年启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后,钢铁行业利润率由2015年的0.9%,到2016年回升至2.9%,2017年达到5.3%;煤炭行业利润率由2015的1.7%,到2016年回升至5.2%,2017年达到11.9%。
故笔者建议,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需重点关注近年发布的国家及行业标准,主动对标标准实现设备更新与产品升级。据工信部官网,仅5月份就有4项强制性国家标准、7项推荐性国家标准、79项行业标准正在征求意见。
在各类标准中,两新工作(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所制修订的294项国家标准是重中之重。
2025年2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发文《2024年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指出,“2024年和2025年‘两新’领域计划制定修订关键核心国家标准294项,截至目前已发布168项。设备更新方面,出台能耗限额、设备能效、污染物和碳排放等国家标准81项,倒逼高污染、高耗能、高风险设备更新换代,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破除“内卷式”恶性竞争除规范企业行为外,也需规范政府行为,会议强调“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规范地方招商引资”与“引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2025年1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中第八条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按照法定审查程序、审查标准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工作,严格落实审查主体责任,防止出台或实施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
其次,会议强调“着力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畅通出口转内销路径,培育一批内外贸优质企业”。笔者认为,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与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互为支撑的关系。如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公平竞争、市场准入等)可为内外贸一体化提供制度保障,而内外贸一体化又可倒逼国内规则对标国际规则升级,提升市场制度竞争力。
笔者认为,后续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畅通出口转内销路径将有更多增量政策落地。对外贸型企业,尤其是代加工外贸型企业而言,出口转内销并非短期一时一刻的“避风港”,而是布局国内大市场、培育自主品牌的关键机遇。
最后,会议强调,“持续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后续工作将重点落实在“财税体制、统计核算制度和信用体系”。
02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
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部分,会议明确了“五个注重”,即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并制定了以下六大工作方针:
1、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发展海洋经济。
2、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3、要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推动海运业高质量发展。
4、要加强海湾经济发展规划研究,有序推进沿海港口群优化整合。
5、要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接续实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积极推进海域分层立体利用,探索开展海洋碳汇核算。
6、要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加强全球海洋科研调查、防灾减灾、蓝色经济合作。
海洋经济是近年国家战略驱动的确定性市场机遇方向,已连续五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首次提出“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2025年首次将“深海科技”纳入新兴产业范畴。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10.54万亿元,同比增长5.9%。
对市场主体而言,六大工作方针中的前两项明确将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海洋经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发展海洋经济”及“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第三大工作方针则明确了重点产业方向为海上风电,现代化远洋捕捞,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海运业。
*作者张奥平系经济学家、新质未来研究院院长。同时兼任中国电子商会科创产业专委会副理事长(特聘经济学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微光计划”特聘经济顾问,人民网创投专家咨询委员会特聘专家。多个地方政府部门及协会等经济顾问:山东省青年企业家协会特聘经济顾问,山东省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智库专家;民建陕西省委会企业委员会特聘经济顾问,陕西省秦商总会特聘经济学家;江西省数字经济企业协会特约经济学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商联直属商会专家顾问,新疆科学文化传播大使,新疆青企协特聘经济学家;辽宁省工业经济联合会特聘经济学家;苏州工业园区企服中心特聘经济学家;南昌市工商联特聘经济顾问;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经济发展顾问;济南市民营经济发展局智库专家;龙口市科学技术局特聘专家;新乡市企业家联合会特聘经济顾问;昆明经开区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特聘经济顾问;中关村数字文化产业智库专家委员。获评南开金融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青年经济学者”,第一财经“青年财经思想者”。
排版 | 小元编辑 | 微澜主编 | 孙允广
天创优配-沈阳股票配资-股票配资炒股公司-全国前三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