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每段的语义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整体字数不会有太大变化。
---
2015年一个温暖的冬日,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的志愿者团队驱车来到河南省荥阳市崔庙镇的一个偏远、经济落后的村庄,专程探望一位住在村里年迈的老人。这个村庄地处边远,村落零星,环境简朴,冬日的寒风中透着一股静谧与沧桑。
老人名叫张海珠,生于1928年,探访时已经88岁高龄。见到突然造访的陌生面孔,老人略显拘谨和不安,眼神中透着些许疑惑。在一位随行的村干部耐心解释这些人是专门来看望他的抗美援朝老兵后,张海珠脸上才露出了朴实无华的笑容,那笑容中饱含了岁月沉淀的坚毅和温情。
志愿者们环视着老人的住处,那是一座年代久远的砖土房,外观破旧不堪,墙皮斑驳剥落,屋顶陈旧的瓦片间隙明显,整栋房屋宛如一座被时间遗忘的旧窑厂。屋内白墙上潮湿的痕迹显而易见,许多地方的墙皮脱落,露出斑驳的墙体。家中家具极其简陋,没有任何现代电器,只有一只昏暗的灯泡吊挂在天花板上,微弱的灯光投射出摇曳的阴影。那张旧木桌摇摇欲坠,仿佛稍一用力便会散架,老人和妻子便是围坐在这张桌子旁用餐。
展开剩余88%正值中午,志愿者们亲眼目睹了老夫妻简单的午餐:一碗淡淡的绿豆汤,一盘没有加鸡蛋的炒西红柿,以及两个朴实的白面馍馍。这顿饭虽单调,却饱含了生活的艰辛与坚守。
饭后,张海珠和志愿者们开始交谈。老人身形清瘦,言语中带着些许拘谨与谦逊,双手布满岁月刻下的皱纹,不安地握拢着。目光深邃而忧伤,仿佛历经沧桑的生命故事都藏匿其中。老人掏出珍藏的勋章,令志愿者们惊叹不已——原来,这位老人正是一名抗美援朝期间荣获一等功的英勇战士。
随着老人的娓娓讲述,数十年波澜壮阔的生命画卷缓缓展开。
1928年,张海珠诞生在河南省荥阳市崔庙镇一个贫困农家。家境贫寒使他从小便与饥饿和灾荒为伴,记忆中饥饿的日子远远多于饱餐的时光。因家境艰难,他早早辍学。十几岁那年,河南沦为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之地,目睹敌军的残酷暴行,年轻的张海珠立志投身军旅,誓要为国家和民族抗击侵略者。
1944年春天,16岁的他加入当地抗日武装,成为一名地下交通员,负责秘密搜集和传递情报,同时散发宣传抗日的传单。一年多后,日本宣布投降,张海珠在组织帮助下重返校园,学业优异。
1949年,张海珠中学毕业,时值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的关键时刻。22岁的他毫不犹豫再次参军,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114师炮兵团。
当时部队内多数战士文盲或半文盲,而张海珠凭借中学学历和对数学的理解,很快被选为炮兵团的测绘员,肩负起战前地形勘察和阵地测量的重任。
测绘员在炮兵部队中极为重要,他是炮兵的“眼睛”。张海珠解释道:“炮兵要精准打击敌人,必须了解地形,知道哪里高、哪里低。只有站在高地上,才能看清敌人阵地,指挥炮火精准命中目标。”
第38军是当时著名的王牌部队,前身为第四野战军第一纵队,是“四野”中三个猛虎军之一,以勇猛善战著称,首任司令员是四野名将李天佑。解放战争中,这支部队“多次南下江南,四次攻打四平”,威名远扬。后来改称第38军,进军关内,主攻天津,率先攻破天津城防,俘获敌将陈长捷。
张海珠正是在第38军南下途中入伍,先后参加了宣沙、衡宝、广西、云南南部等多个战役,足迹遍及11个省市,跨越5000公里,歼灭敌军十六万余人,解放了超过一百个城镇,堪称半个中国的解放者。
新中国成立后,和平终于到来,张海珠原打算退役归乡,但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国家危急,他毅然再次披挂上阵,随第38军气势磅礴跨过鸭绿江,成为首批抗美援朝的志愿军。
抗美援朝战争中,第38军继承了敢打必胜的优良传统,参与了许多经典战役:穿插三所里、龙源里激战,血战松骨峰等,均声名远扬。志愿军司令彭德怀亲笔电报嘉奖,写下“第三十八军万岁!”七字,彰显部队威名,也赢得了“最可爱的人”的美誉。
张海珠经历了抗美援朝全部五次运动战役,多次负伤。尽管当时已年近90,他依然清晰记得1950年12月31日夜,战士们冒着敌火强渡临津江的壮烈场景。那一夜,他们仅用十五分钟便冲过冰冷刺骨的江水。
后勤保障不足,志愿军缺乏冬装,战士们只能穿着单薄布鞋和裤子,许多冻伤严重,甚至被迫截肢,终身残疾。张海珠的小腿也遭受重度冻伤,因医疗条件有限,留下了长期未愈的伤疤,每逢寒冬便渗出黄色体液。老人毫不掩饰地卷起裤腿,让志愿者们目睹那些沉痛的伤痕,令人动容。
这些伤痕的背后,是沉甸甸的军功章。
抗美援朝战场上,炮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火力支援作用,每场战役开打,炮火通常是双方交锋的先头部队。能否打出精准炮击,关键在测绘员精准的地形勘察和测量。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中,张海珠随部队攻打394.8高地。他和战友顶着敌火,详尽测绘地形和敌军部署,制定精准标注,帮助炮兵准确打击,造成敌军重大伤亡。正因这次英勇表现,他两度荣立一等功。
1953年,部队撤回国内,张海珠退役回到河南荥阳老家,过上平凡生活。凭借文化背景,他被安排到县里一所学校担任代课老师,教英语。
尽管不少人知道他参军打过仗,但因张海珠极少提及功勋,甚至当地政府也不知晓这位看似普通的复员军人,竟曾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并荣获两次一等功。
年岁渐长后,张海珠退休离开教师岗位。由于未取得正式编制,他长期无退休金来源,生活日渐艰难。老两口几十年如一日居住在老宅,战时伤痛时常复发。
老人妻子见他军功章,多次劝他向政府求助,但张海珠坚决拒绝,反复叮嘱不要给政府添麻烦。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他常回忆朝鲜战场上的惨烈,目睹无数战友英勇倒下,前一刻还生机勃勃,下一刻便血肉模糊,永远离去。对他来说,活着就是最大的幸运。
尽管生活困难,张海珠从未失去乐观精神,也不抱怨命运。即使已是九旬老人,仍坚持读书看报,书写毛笔字。当年志愿者首次拜访,他激动得流露笑容,还用流利英语跟大家交流,令众人惊讶。
2015年这次探访后,张海珠的故事逐渐被传开,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关注。相关部门为他落实多项福利政策,提供了稳定的经济保障,大大改善了生活状况。社会志愿者们也不时登门探望,送去关怀与温暖,陪伴老人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转眼六年过去。2021年底,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的志愿者再次来到张海珠家,发现他依然住在那座老旧的砖土房中。
实际上,政府早已在镇上为他安排了安置房,但老人习惯了旧居,感情深厚,不愿搬迁,还大义凛然地坚持让政府把安置房留给更需要的困难群众。最终,相关部门只能对砖土房内部进行翻新改造,改善他的居住环境。
虽然年事已高,张海珠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多次志愿者来访和陪伴,让老人眼神更加明亮,神采奕奕。临别时,老人挺直腰杆,嘴角含笑,庄重地向志愿者敬了一个军礼。
这便是老兵的精神象征,也是敬意的力量所在。
英雄的晚年,理应被我们温柔守护。为此,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设立了“老兵关怀计划”公益项目,专门筹集善款,帮助生活困难的老兵。张海珠就是该项目的受益者之一。
近日,今日头条官方携手龙越慈善基金会,通过“老兵关怀计划”展开善款募集,专门用于帮助有需要的老兵。如果您愿意贡献一份爱心,可点击下方公益项目卡片,支持困难老兵。
今日头条与龙越基金会均为正规公益慈善机构,后者具备《慈善法》规定的公开募捐资格,请大家放心捐赠。
每次谈及老兵关怀计划,龙越基金会的志愿者们总是情绪激动。随着时间流逝,老兵人数日渐减少,他们争分夺秒,力求在有限时间内找到并帮助更多困难老兵,让这些曾为国家浴血奋战的英雄们晚年生活更加安稳幸福。
他们曾是和平的守护者,在国家艰难时刻赴汤蹈火,流血牺牲;如今,让我们成为和平时代的守护者,加入“老兵关怀计划”,守护这些英雄老人的晚年,不让他们的晚年再流泪!
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向英雄们致敬!这是我的公益一分钟。
---
如果需要调整语气或者进一步细化某部分,请告诉我!
发布于:天津市天创优配-沈阳股票配资-股票配资炒股公司-全国前三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